山川风物两相宜
山川碧色漾开的不朽画卷和岁时风土的向阳而歌

千里江山图

王希孟(宋)
51.5×1191.5 厘米
长卷 绢本设色
故宫博物院

《千里江山图》卷无画家落款,通过卷后蔡京题跋可知,画家名为“希孟”,绘制此画时年仅十八岁,并曾得到过宋徽宗指点。画作是一幅设色浓重的“青绿山水”,即以石青、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描写山水景观的绘画技法,其发展可追溯到隋唐时代。《千里江山图》以宋人察物明理的思想表现出更加细腻的画风,全图用极其工整细腻的笔致表现“千里江山”的波澜壮阔,既有高山流水,亦有曲径通幽,江山之间还有房舍屋宇点缀其中,山间渔村、茅屋、草舍更添生活之美。学界对于《千里江山图》及有关宋徽宗朝青绿山水的研究讨论众多。有学者认为该画描绘的是江南水乡,并进一步提出认为画中的人文景观和湿地生态是北宋末年“丰亨豫大”绘画审美观的精彩展现。也有学者认为该画是出世、避世的场所展现。还有学者认为该画是道家思想的现实反映,亦有学者提出该画是以《诗经》为文本起源的宋代招隐画卷等等。

踏歌图

马远(宋)
193.5×111 厘米
立轴 绢本设色
故宫博物院

“宿雨清畿甸,朝阳丽帝城。丰年人乐业,垅上踏歌行。”临安城外,雨过天晴,一片空茫的云雾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:上部奇峰突起,郁郁林木掩映着皇宫殿宇,为天上之景;下部有湍流巨石,麦田阡陌,垅上农人踏歌而行,为人间之景。将天上与人间巧妙并置,申发出天子与民同乐的主题。“踏歌”即用足踏节奏而作歌,是宋时在平民中甚为流行的娱乐形式,绘人们踏歌之欢乐与满足,亦是对理想太平盛世的映射。此作采用边角式构图,又通过精心布局使画面达到视觉上的平衡。凝重的卧石与峻峭的秀峰以大斧劈皴绘出,其间又有柔和的水纹、舒展的柳枝与细软的稻叶,刚柔并济,动静相兼。

四景山水图

刘松年(宋)
41.3×69 厘米/页
页改卷 绢本设色
故宫博物院

临安是南宋都城所在,当时的士绅贵族多在西湖畔建造庭园别墅,嬉游享乐,生活优裕闲适。此卷分为四段,分别描绘私家园林的四时之景,以及人们在其中的四季活动。春日杨柳葱茏,主人似欲出门踏青,僮仆备马携担,在门外等候;夏日花木丛生,主人于庭中静坐,享受阵阵清凉;秋日霜叶渐染,主人端坐塌床之上,侍童汲水煮茶;冬日素裹银装,桥上的主人骑驴张伞,正欲外出游乐访友。此作画风清润古朴,山石以小斧劈皴绘之,点景人物细腻生动,极富生活气息,营造出不同季节的景致与风韵;亭台楼阁使用传统的界画用笔,建筑与山水巧妙相融,为古代建筑史与园林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。

花坞醉归图

佚名(宋)
23.8×25.3 厘米
团扇 绢本设色
上海博物馆

“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露浓。”图绘山乡一隅,取恬淡安逸的乡村日常情景入画,极富生活气息。融融的春山间是宁静的溪谷,桃花灼灼,落英缤纷。两间茅屋坐落于堤岸,酒旗招展,门户洞开。一妇人挑水拾级而上,对面细犬相迎。近处的小桥上有一主一仆,主人于驴上作酩酊之态,仿佛刚在花间会友把酒言欢;侍从担挑酒食器物跟随其后,神色稍显倦怠。此图尺幅虽小,但笔墨细腻,构图饱满,只用寥寥点景人物,便展现了丰富又生动的故事情节,引人入胜。山村的春日,在混着酒香与花影的溪水中,也在醉客蹒跚的步履里。

溪山行旅图

范宽(宋)
206.3×103.3 厘米
立轴 绢本设色
台北故宫博物院

巍峨的山体几乎占满整幅画面,巨峰壁立,气势撼人。谷间一瀑倾泻而下,飞流百尺。山腰下部籍云雾留白,前景溪水奔流,一队商旅正缘溪赶路。山溪上部,一位行脚僧正转过巨石,要沿着栈桥去往旁边山头的寺庙。画家将近景放低缩小,中景远景拔高拉大,使主峰呈现出丰碑式的宏伟气势,让观者拥有如临其境的欣赏体验。当我们仰望它时,不禁悲慨于自身的渺小和短促,却也能感触到自然的宁静与深沉。山体使用大面积的雨点皴与积墨法,墨色厚重沉郁,既展现了秦岭地区独特的岩石地貌,又形成了“如行夜山”之效果,使山势更加雄强硬朗。宋画多穷款,此作右下方的树荫草叶间却隐有“范宽”二字,十分难得。

松芝群鹿图

(传)牟仲甫(宋)
23.9×24.3 厘米
团扇 绢本设色
台北故宫博物院

郊野的坡地上生有几棵苍松老树,其旁有较低矮的灵芝与翠竹,松荫下,一公一母两鹿并立,它们虽身体朝向相反,目光却凝视着同方向,仿佛被右侧的某物所惊动。两鹿线条流畅,体态浑圆,画家巧妙地捕捉到鹿蹄抬起的瞬间,表现其将行又止的姿态,尤为生动,活灵活现。与一侧以较粗重的墨线勾勒出的草木不同,两只鹿以极细的淡墨稍加绘形,在背部、脊骨处上赭色与灰色,点染白斑,其上排布极浅的细密短线,表现皮毛的质感。鹿与松一淡一深,一动一静,一密一疏,形成微妙的视觉对比,颇有意趣。

橙黄橘绿图

(传)赵令穰(宋)
24.2×24.9 厘米
团扇 绢本设色
台北故宫博物院

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宋人善以诗意入画。江南入秋的好时节,天高气爽,景色清丽。潺潺的溪流蜿蜒在云雾迷蒙的平野,汀渚之间有三两水鸟或飞或歇。沿溪两岸,橙橘遍植,除了树木主干略用墨线勾勒,其余的叶片与果实皆用色直接点染,平铺排布,虽形状不追求精准,却别有一番朦胧柔美的意趣。青绿重色之法传至宋代,逐渐演变为小青绿,其以薄染为主,参以墨笔,气象更为淡雅,此图便是典型。远远望去,枝桠上一粒粒黄果绿实,多像漂浮着的点点星尘,它们随着流水远道而来,宛若天上的银河淌入人间。

万壑松风图

李唐(宋)
187.5×139.8 厘米
挂轴 绢本水墨
台北故宫博物院

图绘巉岩峭壁,飞瀑鸣泉,山中烟云缭绕,松林繁茂,似有清风穿过崖谷与林木,在画轴上发出簌簌声响。此图为李唐南渡临安前的画作,与北宋画院中影响极大的郭熙一派不甚相似,而更近范宽等人的风格:中景巨峰耸立,如一座巍峨丰碑,与《溪山行旅图》的构图异曲同工;山石以短条状的皴笔绘出,用笔果断迅疾,突出方直坚硬的质感,与范宽的“雨点皴”一脉相承。画面以墨为主调,又加以赭石、花青、石绿等淡色作点缀,层层渲染,使整体气象更加浑厚苍郁。因此,此图可看作是画家在崇古之风下对青绿山水的延续与更新。

月夜看潮图

李嵩(宋)
22.3×22 厘米
团扇 绢本设色
台北故宫博物院

图中绘秋夜观赏钱塘江潮的情景,高悬的明月下,由远及近的夜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,简括的笔法写出成片蓝灰色的远山,配合一艘帆船展现钱塘江粼粼江涛,一排临江的楼阁台榭,四周通透无壁,空间布置精确入微,观景极佳。宋人热衷于观潮,并且八月中秋左右数日观钱塘大潮被列入到皇室的行事历中,据学者分析,画面中高台建筑应是在南宋宫中观赏大潮的最佳点“天开图画台”。

后赤壁赋图

乔仲常(宋)
29.5×560.4 厘米
长卷 纸本水墨
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

此长卷以苏轼《后赤壁赋》内容为本,将赋文分为九段,分别题于画上,异时同图依次描绘,是现知最早的“赤壁”题材传世之作。走笔用线简括洒脱,不事渲染,气韵清空。首段绘苏轼与两客在江边向渔人买鱼,以淡墨绘出月光下的朦胧人影,细腻生动;二段绘苏轼携酒走出家门,妻儿在其后送别;三段绘主客三人复游赤壁,对江饮酒;四段绘苏轼独自一人摄衣登山;五段绘丛林草木;六段绘山石水波;七段绘苏轼与客放舟江上,与一只仙鹤擦身而过;八段绘苏轼归家就寝,在梦中得见仙鹤所化的道士;九段绘其惊寤,却不见道士身影,全卷就此作结。此作绘制详略得当,虚实相生,构思流畅精妙,是诗画合一的典范。

鹊华秋色图

此《鹊华秋色图》卷由元代赵孟頫绘。此画是元贞元年他自济南路职位南返后,为友人周密描绘其祖籍地景色之作。画卷构图简洁,在一广阔水泽坡岸秋景间,右为尖耸的华不注山,左侧是浑圆的鹊山。画境表现出恬静悠闲的田园风味。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此幅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。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,呈深蓝色。这与州渚的浅淡、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,成同色调的变化;斜坡、近水边处,染赭,屋顶、树干、树叶又以红、黄、赭。笔墨与设色相辅相成,更添生趣,自然佳景秀丽宜人。

升平万国图卷

此《升平万国图》卷由清代周鲲绘。此卷描绘清乾隆年间常熟湖山胜迹、街市和社会风情,南门坛上、陈家市、书院弄、虞山十八景中的昆承双塔等地标,画太平盛世,村郭连绵,各行各业欢乐的生活情形。此图为清乾隆十年所进,歌颂皇帝免天下赋税。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清乾隆十年 (1745) 六月,下谕隔年普免全国钱粮,减赋蠲税。为让皇帝清楚了解常熟的风俗景物,细绘常熟秀丽的山川景色、丰饶物产,反映出太平盛世景象。



本站总访问量